“宏观兜底”与“微观定制”双管齐下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6-04-12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汤勇

   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,城区学生越来越多、乡村学生越来越少、乡村小规模学校乃至“麻雀学校”不断增多的局面,在当下是不可逆转的现实存在。

    但我们必须看到,中国的广袤大地在乡村,乡村的希望在教育。一定程度上,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,就没有乡村的美好未来,也就没有教育的真正公平与均衡,更不可能有教育精准扶贫的落地与生根。乡村学校无论规模大小,都是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产物,都承载着教授知识、传承文明、延续“乡愁”的使命。

    小规模学校的“小”只是小在规模上,我们不能因为“小”而降低学校的建设标准、放松对教育质量的要求,更不能因为校点分布的“散”“远”,而把它们当成教育发展的负担。

    当下我们思考的重点,不是对乡村学校日益萎缩的悲悯叹息,更不是去对小规模学校存在的埋怨牢骚,而是在于如何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,在解决好教育的均衡发展、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、教育质量如何大幅提升等教育发展难题的同时,把现有的乡村教育办好,特别是把小规模学校发展好,给每一个农村家庭带去希望,让每一个“留守”的孩子快乐成长。

    如何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,笔者以为,一方面需要宏观层面的政策“兜底”,另一方面需要微观层面的“量身定制”。

    基于小规模学校的现实需要,宏观层面的兜底,就是要在学校建设的标准化、信息化——“物”的指标,师资配备——“人”的指标,乡村教师待遇——“财”的指标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。

    改造薄弱学校,解决“欠账”的问题。乡村小规模学校之所以基础设施普遍薄弱,主要还是因为一些地方长期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城市,放在了一些重点校、中心校,放在了一些大规模学校,对于这些,可以说是肥上添肥,锦上添花,而小规模学校却成了“死角”“弃儿”,从而造成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严重匮乏,现在急需做的就是增加投入,雪中送炭,让小规模学校不再薄弱,达到应有的基本标准。

    设立专项资金,解决“兜底”的问题。因为小规模学校的“小”、“散”、“远”,其生均办学成本肯定远远高于规模大的学校,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、学校的运转维护、师生的生活与安全保障、边远乡村教师的专项补贴等,都需要得到持续的资金投入。设立乡村小规模学校政府专项资金,可以有效保证教育资金的及时拨付到位而不被随意平调挪用,建立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“兜底”保障机制,以确保小规模学校能正常有序地运转。

    进行专门规划,解决“发展”的问题。盲目的撤点并校带来了边远乡村孩子的入学难,但“遍地开花”也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。乡村校点的专门规划,需要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,科学预测人口变化趋势,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现实需求,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方向,宜走读的走读,需寄宿的寄宿,因地制宜,留、建、合、撤多措并举,在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前提下,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规划的科学性、实用性、集约化。教育的信息化应纳入发展规划的重要板块,通过信息化全面提高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水平,实现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,推进教育的真正公平。

    提高教师待遇,解决“根本”的问题。教师问题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。要让乡村教师进得去、留得住、教得好。

    “量身定制”的具体举措,除了因校选址、因校建设、因校设岗等因素外,要侧重于综合考量每一所乡村学校的地域特色、历史沿革、文化底蕴,把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为独一无二的、孩子们喜欢、村民们向往的文化高地。

    应该注重立足乡土的校园文化建设。浓郁而朴素的校园文化既装点了校园、美化了环境,又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资源,成为一门生动的课程、一张亮丽的名片,乡土气息、乡村味道更会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。

    应该用阅读去开阔乡村孩子的视野。阅读能够成就不一样的孩子、成就不一样的老师、成就不一样的校园。强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,用书香唤醒孩子们生命沉睡的潜能,用书香滋养乡村孩子的精神发育与教师的专业成长,用书香促进乡村教育的生态改善。

    应该用多彩的课程与活动去丰富乡村孩子的教育生活。做适合乡村孩子们的教育,就必须有适合他们成长的课程。可以研发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“劳动文化课程”,去唤醒每个孩子的乡土记忆,让孩子们记住“被遗忘的乡愁”;可以研发立足于乡村民俗文化的“乡土文化课程”,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;还有“经典诵读课程”“传统节庆课程”“手工制作课程”“民间艺术、体育课程”,如此等等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,更是乡村孩子放飞梦想、收获快乐的广阔天地。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动起来,让学生有身心成长的空间,有发展兴趣特长的舞台。

    阆中这些年发展“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”,一方面通过动态改造薄弱学校、项目倾斜边远学校、小规模学校办公经费保底拨付(对生源不足3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,公用经费一律按每年20万元的标准保底拨付)、乡村师资保障等策略,确保乡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硬指标“兜底”,另一方面坚持乡村学校的内涵发展,通过校园文化、书香校园、课程研发、课堂改革、社团活动、评价改革、教师发展等途径,“量身打造”每一所学校,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充满魅力、与众不同,被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誉为“陶行知生活教育、平民教育在今天的样板”。

    这可以作为我们今天思考小规模乡村学校发展的一个参考。

    (作者系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)